作者:罗政
我与几个同事一起,早上出发再次进入普萨。
那还是两年前,我随老总一行人第一次去。那时公司还处在扩展阶段,咖啡种植的面积还不是太多,普萨村是最早种植的。我们是去察看那里的咖啡园,同时也是去考察普萨这个藏在深山里山寨的状况。
去普萨的路是沿着山腰上曲折前行。原先只是一条山涧小道,是公司帮助开拓了一条可以开汽车的山村公路。我们一行人,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季节里,欢快的进入了普萨。
普萨村,距离县城40多公里,有26户人家,138人。村寨不大,古老且很原始;那种怀旧式的高脚木板房,孤零零的刻板呆滞,分散在斜坡上。离村寨不远处,就是原始森林,我们的汽车也是在这些森林中间穿插过去的。我们所看到的,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,一切都很原始。由于语言的障碍,我们不能很好的与他们谈论太多的东西。我们隐约的感觉到,他们的心中,可能没有什么太多太远的梦想。
我们来到咖啡园,大家很兴奋,因为我们是奔着咖啡来的。尽管只是幼龄小树,却已有了伸展的树冠,在一条条水平带上规则的排列。更让我们高兴的是,小树上已长出了白色的小花,尽管还不能让它长出咖啡,却已有了咖啡香味似的,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里。在不远处的山地上,农民还在开垦着。在与他们简单的交流中,知道他们心中还有一些顾虑,那是对我们真诚性的疑虑。
时隔两年了,又有了这次机会重走这条路。
我们先到了咖啡园。视野下的景象已是另一番地了。咖啡园已经封行,近人高的树冠悠然自在,红果实挂满着枝条,一串串,争相斗艳。曾经看到农民开垦的那片土地,现今也已长成林。农民仍在园中劳作,那是在采摘咖啡;在与我们交谈中,感觉到了他们的一种喜悦。在路旁那一个个特有样式的小棚里,他们用最简陋的方式,烧饭用餐,尽管他们讲的话我们听不太懂,但真的能够理解他们大致的意思。看到的这一些,我们自己心里也感到踏实和欣慰,与两年前相比,已经完全不一样了。
我们来到公司的咖啡收购点和初加工处。尽管设施十分简陋,在溪边的一块开阔地上整平而成,但这里汇聚着普萨村的咖啡红果实,是他们一日劳作的终点,是他们怀着踏实的心情回家的地方。我们看到晾晒在地上咖啡豆,以及装满了一袋袋干豆堆砌在简陋的棚里。听工作人员介绍,至今已收购了30吨,可采摘的时间才一半。我们这次的任务之一,就是带着现金去付钱的,代表着公司将收购鲜果的现金送到他们的手中。
走进村寨,两年前的普萨印象还在脑中浮现,眼前的普萨依旧。两年的时间,村寨没有象咖啡园一样变化万千,那些高脚木板房,那个斜坡,那些人群,那些放养的畜禽,整个普萨村的面貌,还是什么都是一样。我们的工作人员在忙碌着,我却偷闲进入村长家,与村长聊天去了。
在寒喧过后,我请村长谈谈对种植咖啡的看法,村长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,说起村里对其他项目的比较后,认为就选定种植咖啡这一项,会更好,村里26户人家,家家都种了咖啡,现在已经有了收成,以前,大家种罂粟,现在政府不让种了,就选咖啡吧。我告诉他,今天带来的现金是近9千万老币,是发给村民的,小小的普萨村,如果坚持走下去,会有比较好的收益,连续几年后,保持增长的收入,村里的经济就会好起来,大家可以考虑改变一下村寨的面貌了,比如重建一下住房等。村长表示非常赞同,并向我介绍起村里的概况,他用手指着山脚下的那一片农田,说每户一年会有两三吨的粮食,加上种植咖啡收入,大家的生活还是无忧的,干好了,就可以做一些事情。我听懂了他的意思。两年前,我们与他们之间还不能用中国话交流,今天村长却能方便的用中国话与我交谈。并说起了中国人进入老挝做事的人很多,给他们带来了机会,带来了信息,也带给大家财富。他自己也到过勐腊和版纳等地,看到了中国城市的状况,觉得有必要改变一下自己的世界。
我们谈得很好,很融洽,对未来的看法也趋向类同。我深深的感觉到,咖啡可能就是改变普萨村的一个支点,尽管路还很长,但已经有梦了,并且正在实现中。
我们沿着两年前的那条路走。可是路变差了,好象没有什么养护,过往车辆的碾压和雨水的冲刷,沆沆洼洼,行走这条路已经非常的艰难。当汽车开不动的时候,我们只有步行。我们回到大道上后,回望这条艰辛路,心里明白,要改变所有的这些,路真的还很长,需要他们和我们,以及其他人的共同努力。
我们的咖啡园,毕竟已经撑起了一个支点,给了他们逐梦中的一个方向。
版权所有:云南昌胜达投资有限公司 copyright@2012-2013
网站备案信息:滇ICP备12354561321号滇公网安备 53019002000055号
联系电话:0871-68331959 传真:0871-68331959电子邮箱:sdkjfk@sina.com
官方微博:http://e.weibo.com/csdcoffea/profile
技术支持:昆明创轩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