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红河日报
最近,意大利国际知名仓储运营商拟在上海自贸区设立首个咖啡交易所。《云南日报》报道称,这则消息让云南咖啡业如坐针毡。
众所周知,云南是国内最大的咖啡种植和出口基地,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98%以上。上海交易所的成立,预示着云南咖啡产业只能得到整个链条上20%的利润,而80%的利润则让咖啡深加工企业和市场交易中心拿走。
云南有让人“羡慕嫉妒恨”的咖啡生产资源优势,有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,而靠苦力种植的农特产品,仅能收获20%的利润,谁不着急。事实上,觉醒的云南人于今年7月9日和12日,分别在普洱、昆明挂牌成立了两个咖啡交易中心。令人不解的是,两个现货交易中心至今尚未获行政许可。即使手续齐全,云南咖啡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也没有多少定价权和话语权,仅处于销售原料阶段,远没有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。作为农产品领域最能体现出金融产品属性的咖啡原料,为何自己不做深加工,就连初期现货“咖啡豆”交易也被抢走?
有人说,云南地处边远,产业发展意识弱,对咖啡可能产生的金融价值认识不足……那明知落后为何不“扬鞭奋蹄”。
与“咖啡之痛”基本相似的是,我州的部分农特产品也处于销售原料层面。如大面积种植的青花椒被重庆、湖南等地的商贩抢收;小米辣被省外商贩批量运走;巴西香姑被运出省外后换包装成为高端商品;而日本人只要鲜藠头……
可以说,近几年靠致富“带头人”和“明白人”的智慧,让我州的种植业越来越突显地域特色,其品质也越来越受到市场认可。但这些“带头人”也仅仅是带动了农特作物的高产与品质,而做深加工和独特商品的人并不是很多,而种出好产品仅是第一步,属低收益层面,真正高收益却是要走精品与商业营销。
俗话说,“好东西不如好行情”。好行情指的是市场价格,而我们的好产品仍然面临“种一年看一年”的风险。如何抵御风险和实现高收益,首先,在保品质的前提下限制种植面积;其二,建设多条深加工生产线,树立属于自己的品牌、生产优于本行业的产品;其三,必须设立全方位的营销策略。如果仅靠销售农特“原料”,云南“咖啡之痛”也将重演。
版权所有:云南昌胜达投资有限公司 copyright@2012-2013
网站备案信息:滇ICP备12354561321号滇公网安备 53019002000055号
联系电话:0871-68331959 传真:0871-68331959电子邮箱:sdkjfk@sina.com
官方微博:http://e.weibo.com/csdcoffea/profile
技术支持:昆明创轩科技